水產人如何應對強降雨天氣養殖損失

584
發表時間:2021-08-02 23:34

202182

   近期,河南等地連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也給水產養殖行業特別是內陸淡水養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的7-9月受到臺風影響,強降雨等惡劣天氣也會給水產養殖業帶來嚴重經濟損失。

  通常,災害對水產養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水位猛漲,設施受損,魚蝦逃逸、死亡;水溫、pH下降,魚蝦應激,溶氧下降,容易泛塘;魚蝦攝食減少,抵抗力下降,養殖環境污染,病害頻發等方面。為降低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防止災后水生動物疫病暴發流行,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提出以下應對措施:

  及時采取安全措施

  抓緊修復基礎設施

  災害期間和災害發生后,首先要高度重視人身安全,防范洪水或地質次生災害,特別是防止雷擊、設施漏電、電線落水等引發的觸電意外。參與搶險救災時,要配備救生設施,避免危險操作。池塘和水庫要注意天氣和水位變化,必要時采取加高堤壩、設置圍網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損失。大棚養殖要做好棚架、配套設施等加固措施。網箱養殖要加固固定繩索和網箱框架等措施,預防網箱被沖走、沖垮,并及時清理浮游物。漲水時要及時將網箱拉到水質好、避風浪、遠離泄洪道的地方;退水時要及時將網箱移離岸邊,防止擱淺。

  及時檢查養殖設施,修補更換損壞的設備設施。首先要盡快修復電力、道路、水渠和房屋等基礎設施,確保道路暢通并恢復供電。其次要搶修損毀的池埂、攔魚設施、進排水系統、漁業機械等。及時封堵和加固被沖毀的池埂、堤壩、進排水口等設施,防止再次潰口或者被沖毀,造成進一步損失。

  對損失較輕養殖區域,要對養殖設施、塘口堤壩、稻田養殖田埂等進行全面加固修復,對圍網養殖進行扶樁補樁,清除水草等雜物。對“沒頂”的圍網和被淹沒的池塘及稻田養殖區,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緊搶修養殖設施,為補放苗種做準備。對池塘精養區,要及時整修進排水系統。與外河水位差較高的池塘,應回水減少水位差,防止倒埂逃魚;其次要及時檢查修補進排水口,防止滲漏,以防魚類再次逃逸。

  做好病害防控

  防止疫病發生

  死魚無害化處理。災后養殖水域常出現大量死魚及其他雜物,要及時打撈上岸,分類處理。對于打撈的死魚盡快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隨便亂扔。無害化處理措施包括焚毀、掩埋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處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較為常用,具體可參見行業標準《染疫水生動物無害化處理規程》(SC/T7015)。同時注意對打撈死魚的工具、器皿、人員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疫病暴發。

  堅持巡塘,及時發現病害。災后恢復漁業生產的時期,要堅持早晚巡塘,觀察記錄養殖魚類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體色情況、水質變化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做到勤觀察、細分析。要加強對疫病的監測,對突發疫情做到早準備、早發現、早防控、早處理。

  準確診斷,注意科學用藥。災后養殖水體生態失衡,水質不穩定,魚體處于應激狀態,很容易發生各種疾病。應特別注意對疾病的準確診斷與對癥下藥,切忌濫用藥,杜絕使用違禁藥。對于容易出現的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等傳染性疾病,一般采取內服外用法防治。外用消毒一般可采用生石灰消毒水體,也可對養殖水域采用三氯異氰尿酸粉等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內服藥可用三黃散等,或選擇敏感抗菌藥物,一般連喂3-5天。對于侵襲性寄生蟲病,車輪蟲病、斜管蟲病可用硫酸銅硫酸亞鐵粉等,中華鳋病、錨頭鳋病、鲺病可用精制敵百蟲粉、溴氰菊酯溶液、辛硫磷溶液等,一般需使用2次以上。

  加強科學管理

  盡力恢復生產

  摸清存塘魚量,做好魚種補充。水退后可采用拉網檢查或投喂飼料等方式,對養殖區域存塘情況進行檢查和科學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相應調整養殖計劃,及時補放魚種。如要實現當年上市,應遵循“稀養速成”原則,重新選擇生長快、適應性強,效益好的品種進行養殖。對存塘魚少的池塘,可進行清理后,選擇當年生長快、見效快的品種;對存塘魚較多的池塘,適當補放規格較大的魚種,以增加放養密度;對池埂全部潰決的池塘則應排干水,經消毒劑徹底消毒后,養殖夏花魚種,培育春片魚種。原良種場、苗種場應采用并塘或轉移的方式,首先保存親魚和魚種,以備來年使用。補充苗種、轉塘、并塘時,要嚴格按照苗種轉運操作規程進行,做好消毒防病工作,盡量減少魚體損傷。

  加強日常管理,保持良好水質。及時調節pH值。暴雨來臨前,可在塘基四周潑灑生石灰,調節雨水進入池塘后的pH值,并殺滅由雨水涇流帶入池塘的病菌。暴雨后,按每畝15-20千克生石灰向池塘中潑灑,有效調節池水pH值。

  謹防發生泛塘。堅持早晚巡塘,密切注意觀察魚蝦的攝食及活動情況。一旦出現缺氧征兆,應及時注入新水、開啟增氧機或撒入增氧劑。

災后對水體要消毒。要及時對池塘等養殖水域進行清淤和消毒,殺滅隨雨水、洪水帶入的病原。采用化學、物理方法調節和改善水質,如定期潑灑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每次用量為每畝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水潑灑。采用生物或過濾方法凈化水質,如在魚池進水口設過濾池,過濾料用砂或木炭。及時換水、加水。適當延長增氧機運轉時間。一般要求13∶00-15∶00和第二天凌晨開動增氧機,尤其下陣雨、無風、無光照的情況下要延長增氧機的開機時間。

  科學投喂飼料,促進魚類生長。因連續降雨和洪災后,飼料易受潮和霉變,在投喂之前,要認真檢查,避免投喂變質飼料。災后水體渾濁,水質變瘦,水體中天然餌料生物量減少,加上養殖品種受到較強的應激影響,因此要投喂優質飼料,并在飼料中定期添加維生素C、多糖、抗應激中草藥等。堅持“四定、四看、一檢查”投餌法,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看天氣、看水色、看水產動物吃食、看水產動物活動,檢查水下有無殘渣剩餌。

  來源:農民日報


水產政策
每周推薦
熱點關注
遠洋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地址:廣西北海市北海大道海富大廈F-27
E-mail:631121676@qq.com
合  作
業  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