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撈到養殖,從個體到公司,文昌馮家灣漁民父子轉型記

391
發表時間:2021-07-20 11:25

30年前,父親曾紀森放棄漁船,轉向岸上養殖,發家致富并作為建設者見證了“蝦苗谷”的崛起。

  30年后,兒子曾廣能忍痛關停了父親開辟的養殖場,終結了那段歷史,并付出損失一座小“金山”——百萬余元的代價,為的是留住綠水青山。

  轉型!文昌市會文鎮曾家父子的經歷,是馮家灣漁業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7月15日,海南日報記者在馮家灣現代產業園看到,首棟示范養殖廠房已竣工投產,曾廣能等首批入駐“吃螃蟹”的養殖戶正在車間忙碌。而在今年5月,包括馮家灣漁業核心區在內的文昌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入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錄。

  從捕撈到養殖

  ——崛起的“蝦苗谷”面臨新挑戰

  “從出海捕魚到上岸養殖,轉型相當不容易,沒想到曾經能致富的養殖今天也成了落后產能?!苯衲?6歲、皮膚黝黑的曾紀森曾是文昌最早轉型的漁民之一,經歷過馮家灣“蝦苗谷”的輝煌時期,也看到了漁民養殖場與現代農業產業園之間的差距。

  那是1980年代,第一家蝦苗繁育場在馮家灣落地,因為利潤可觀,沿海漁民都跟風養蝦,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曾紀森回憶,靠著一批科研單位和水產企業進駐,帶動了養蝦業、飼料業、網具業等整條產業鏈在馮家灣的繁榮,他順勢放棄出海捕撈,上岸學起了養殖。

  早期“野蠻生長”的養殖場星羅棋布、良莠不齊,但是很快,轉型養殖的漁民就和曾紀森一樣嘗到了甜頭:不用再冒著生命危險出海就能發家致富,有的人甚至“用蛇皮袋來裝錢”。

  資料顯示:2006年,文昌市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超過3.55萬畝,年產對蝦2.1萬噸,有規?;厦腊讓ξr苗種企業19家,產值8.1億元,占全省蝦苗的70%以上,占全國市場份額近30%。

  彼時的曾紀森想不到,產業輝煌的背后有巨大的危機。

  從養蝦到養魚

  ——污染制約產業發展

  父子間的分歧發生于養殖過程中。1981年出生的曾廣能注意到,由于養殖污水排放,產業發展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沉積的淤泥不僅大煞風景,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蝦養殖的效益。

  “早期養蝦的利潤率可以達到50%。但后來水質變差,加上物料等成本提高,養殖利潤大幅降低,有時甚至虧損,產業自然也失去了競爭優勢?!痹鴱V能說,對蝦對水質要求較高,所以很多養殖戶不得不轉向東風螺、石斑魚養殖。

  污染問題如何解決?這是全國對蝦養殖區共同面臨的窘境。

  為保護生態環境,文昌市有關部門加大了監管查處的力度,可是效果不佳?!拔覀兲幜P過一些排污的企業,但對于大多數家庭式養殖場卻束手無策。因為產業涉及百姓生計,執法人員一到現場就會遭到村民抵制?!币晃粓谭ㄈ藛T這樣表示。

  曾紀森和大多數村民都認為漁民“靠海吃?!?,不接受政府處罰,也拒絕清退;曾廣能卻逐漸認識到,好生態是發展的根基,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產業難以為繼,必須謀求良性發展。

  父子間有了分歧,但轉型勢在必行。

  從個體到公司

  ——現代產業園引領轉型升級

  一把剁碎的小魚撒進水池,蟄伏在水底的龍蝦馬上竄出來爭相搶食。鋼化玻璃籠罩的廠房里彌漫著海水的氣息。和父親以往穿著大褲衩、光著膀子作業仍然大汗淋漓的不同,現代化的養殖車間冬暖夏涼,曾廣能忙碌一整天都沒見汗濕衣襟。

  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新型生態養殖廠房設計為多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抗臺風暴雨能力明顯增強,同時集約利用土地。更重要的是,整個生產環節可控,且不污染環境?!斑@些從遠處深海抽來的海水水質好,蝦苗成活率高、長得也快?!痹鴱V能一邊投喂蝦食一邊說道。

  轉型是痛苦的,尤其是對老漁民而言。當地政府出臺退出補償方案后,有的拒絕清退,有的簽了清退協議又反悔撕掉合同……對此,文昌市政府工作人員通過耐心溝通和宣傳教育,最終讓曾紀森等一批老漁民在思想觀念上轉過了彎,有的還將養殖場交給了年輕人打理。接過擔子的曾廣能很快就關停了禁養區內的養殖場,并聯合其他漁民成立合作社,把企業搬進了產業園,探索生態養殖新模式。

  有了曾廣能這樣的年輕漁民帶頭,馮家灣禁養區內的84戶養殖戶如今全部完成清退,外圍整改和生態修復工程也同步推進,碧海銀灘美景重現馮家灣。

  文昌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入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錄后,也獲得專項資金支持。最近,渤海、鯤誠、海大、晨海等一批育種育苗龍頭企業項目陸續簽約入駐。

  站在工廠化的示范養殖廠房樓頂遠眺,產業園里是一片忙碌施工的景象?!暗犬a業園建成,龍頭企業還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漁民轉產轉型的路子會更廣?!痹鴱V能不忘把好消息告訴父親。

來源:海南日報

水產政策
每周推薦
熱點關注
遠洋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地址:廣西北海市北海大道海富大廈F-27
E-mail:631121676@qq.com
合  作
業  務